翰墨逸情 妙造自然
——淺談王亞書法藝術
2023年03月03日 18:42
來源:中新網(wǎng)山西

  中新網(wǎng)山西新聞3月3日電 龍得勝,原名王亞,一九六四年生,山西汾陽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山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山西省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山西省大眾書畫院副院長、董壽平書畫藝術研究會藝術顧問、傅山研究會顧問、山西大學書法碩士生導師、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書畫院藝委會委員、山西省藝術創(chuàng)作中心研究員。曾任中國書協(xié)第六屆青少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山西省第五屆書協(xié)副主席、山西省第三屆青年書協(xié)主席。

  王亞同道,從小受其家庭的熏陶,識文寫字,后又師承恩師董壽平先生學習書法。他對書法藝術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熱切追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深感敬佩。他舉止儒雅、言談得體、待人熱誠、彬彬有禮,頗有士大夫式的人文風度。他治學嚴謹,精書法,善詩文,雖身游宦海,然于書學研究著力甚多,同時書法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極多,業(yè)內(nèi)景仰,莫不交口稱贊,堪稱三晉書壇之翹楚。

  王亞啟蒙識字階段,受賦閑在家的父親言傳身教,開始在舊廢報紙上臨帖練字。十歲時,與鄰居小伙伴,在當?shù)卦旒垙S玩耍時,偶然在廢紙堆里發(fā)現(xiàn)了兩本字帖,分別為唐著名書法家陸柬之的《文賦》、顏真卿的《多寶塔》,他如獲至寶,竊之而閱。把字帖拿回家后,由父親開始輔導他悉心臨摹,后又臨摹顏真卿的《勤禮碑》,柳公權《玄秘塔》碑帖,在父親這種特殊的教育下走進了書法之門,勤學苦煉,日久功深,不僅認識了很多漢字,而且書寫的毛筆字也越來越好。二十歲前后他傾心于學習魏碑,后又逐步轉(zhuǎn)入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南派書法,對帖學書法之墨韻神采投入了大量精力。書法之路由碑入帖,打下了堅實的功底。

  王亞與董壽平先生相識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董老是一位馳名中外的著名書畫大師、美術理論家、鑒賞學家。在海外被譽為“繼承傳統(tǒng),走出傳統(tǒng)”和“人間國寶”書畫巨匠。董老的書畫藝術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堪稱當代中國畫壇一代宗師。上世紀九十年代,董壽平先生將精心創(chuàng)作200幅書畫作品捐贈給山西太原晉祠董壽平美術館。那時王亞與董老交往甚密,心神共鳴,認為董老不僅在書畫、國學上造詣深厚,而且為人謙和、襟懷坦蕩,淡泊名利、高風亮節(jié)。董老這種文人氣質(zhì)和長者風度,對他而言,影響頗深,他對董老更加仰慕。每次見到董老都會談到明代洪洞董氏,或他學習研究書法理論知識與臨摹古帖的體會與看法,同時還將他書寫的書法作品敬請指教。董老認為一個在政府機關任職的年輕干部,竟能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并傾心書法,長期臨摹不輟,對此董老感到非常高興,并給予了大力鼓勵與贊賞。實際上王亞原本是向董老學習繪畫,但董老在看過他的書法作品后,便勸勉他還是學習書法,指出書法對他在政府機關的實際工作最為實用。自此,他便堅定了學習書法的信心,每天清晨五點早起讀書寫字。董老對王亞既有理論的指導,亦有筆法示范。董老告誡他“學書法時要善于行氣,凝腳下之氣經(jīng)周身一脈貫通,最后由筆端而出,作品才會有氣韻、有氣勢”“所謂力透紙背,書法時應當是腿上發(fā)力,而不是臂上發(fā)力”“握筆千萬不能太死,松握筆方能凝其氣”“要像董其昌所講,遍讀古帖,方能得其筆墨之神韻”,在恩師的諄諄教誨下,王亞不斷學習實踐,書法技藝有了長足的進步。

  上世紀九十年代,年事已高的董老想把家族資料整理付梓,留與后人。當時山西大學古籍研究所正在整理《清季洪洞董氏日記六種》,王亞身為董門弟子為此套書籍的出版梓印積極奔走籌策。此項工作歷經(jīng)六年,《清季洪洞董氏日記六種》,共300余萬字,為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使得董氏家族文化匯入了浩瀚的中華文化長河,也使王亞對董氏家族的家學淵源有了更多接觸了解,同時從董老身上體會到其積淀深厚的國學底蘊,F(xiàn)在王亞仍繼續(xù)為董老家中遺留的部分信函等有關資料進行整理、編撰。他與董老十余年的頻繁交往,耳濡目染,技藝猛增,終身受益,在他的翰墨之路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他一生學習書法藝術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同門師兄著名書畫大家吳悅石評價到“王亞先生得先師董壽平先生親授,聰敏篤行,狷介自守,唯其于書法用功甚深”。

  王亞的書法入古出今,博采眾長,自具風貌。觀其書法,上溯魏、晉,初學唐楷顏真卿,行草植根于晉唐“二王”,對右軍筆法長期浸潤,尤以《蘭亭》臨習日久。對唐陸柬之行楷《文賦》用功頗深,并臨習柳公權、董其昌等古帖,后草書對三晉書法大家傅山先生的連綿狂草著力尤多。在深入臨帖過程中,悟得古人妙法,取精用弘,書藝大進。他的書法楷、行、草皆精,兼學魏碑和篆、隸。無論是那種書體都統(tǒng)一在大氣厚重,雄強恣肆的書法風格之內(nèi)。他的書法風格與其自身的心性有著極大的關系,心性決定著一個人書法的高度。王亞認為:“筆墨的核心在于“寫”字,寫的秘決在用筆,用筆之妙全在生命情感與精神品格的把握上”。他在研究書法的過程中,把學習書法與讀書結(jié)合起來,從傳統(tǒng)文化層面去把握、理解、研習和展示。他在研究書法理論的同時,而又每天便展紙練字,用以加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從其書法作品來看,他對毛筆的駕馭能力已達到非常熟練的地步,無論是輕重緩急、枯澀濃淡、謀篇布局都控制有度。好的書法作品要寫出神采,這個神采正是作者較高的藝術造詣、精神氣質(zhì)和文化素養(yǎng)在作品中的綜合反映。正如南朝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 神采為上,形質(zhì)次之。”唐張懷瓘《文字論》:“善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鼻叭藦娬{(diào)了書法作品的欣賞與創(chuàng)作要重視內(nèi)在的美,精神的美,而不是形式美。明末清初傅山先生在書法理論上提出了“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這一著名的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原則,這在書法審美上是一個重大開拓!八膶幩奈恪保谶@里講了兩層意思,一是書道之“至思”即最高境界,是拙,亦即丑、支離、直率,這也是他所說的勁瘦、挺拗、率性操觚、清真等意。這實質(zhì)上是說,他在書法上追求的是純真的自然美,清新的藝術美,高雅的欣賞美。二是書道之“造作”美,是巧、亦即媚、輕滑、安排,這也是他所說的圓轉(zhuǎn)、流麗、華光、潤秀等意。傅山對這種“造作”美,不那么贊賞。傅山先生還十分重視藝術家的思想品格修養(yǎng),他特別強調(diào):“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這兩句說:要學習書法,必須首先加強修養(yǎng),只有作一個不平凡的人,寫出字來自然就不同流俗,高超古樸。王亞在學習書法方面也有自己的認識,他認為:“字的外形寫得好看,雖不失為一種形式美。但作為書法藝術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內(nèi)涵,即書法所表現(xiàn)的意蘊、情趣。正是由于書法可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古人才認為'字如其人',清代劉熙載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正因如此,道德、學問、文章都是人格的一個部分,為書法格調(diào)的確定提供了佐證”。

  王亞楷書,上追宗魏、晉,并得顏真卿書法風貌。他題寫的《曙光》、《芳華青春》、《倍思親》大字作品,書法端雅莊重,用筆沉著穩(wěn)健,用墨濃淡相宜,入筆蒼勁有力,收筆渾厚飽滿,灑脫自然。筆正字正,字的筆劃,俱氣勢渾放,恢宏雄壯,大氣磅礴。顯示出了書者氣質(zhì)的雍容大方,及其深刻不俗的筆墨功力。他這氣度之嚴謹,一如其為人與治學,以及學養(yǎng)、性格與書法氣象和諧相通的寫照,唐柳誠懸云:“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著名書法家姚奠中先生為王亞題詞:“文有見識,字有功夫”。

  王亞書清代彭端淑《為學》一首楷書作品,此件以顏體為根基,并吸收陸柬之的筆意,自成面目。其書法悉用中鋒,用筆遒勁,方圓并用,圓渾雄厚,溫潤自然。其法度嚴謹,體勢寬舒,結(jié)字端莊開闊,真氣飽滿,運行之中有蒼邁含宏之氣。作字一筆一畫俱應規(guī)入矩,字字獨立而氣韻貫通,全神貫注,穩(wěn)定寫出,揮灑自如。愈見其筆下功力之精到。整體作品充滿著一種宏偉的氣勢,雄邁的風格。在此件作品中最能體現(xiàn)出書者對顏體書法的深刻理解和筆墨運用上的嫻熟的技巧。書者數(shù)十年,俱與魯公及諸名家古帖相對,心摹手追,不舍晝夜,將學魯公之風神氣韻汨汩然涌筆下。正如傅山先生云:“未習魯公書,先觀魯公詁,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

  王亞錄唐劉禹錫《陋室銘》楷書碑刻拓片作品,得力于顏、柳兩家。其書法端莊嚴謹,凝重沉穩(wěn),剛勁挺撥,提按合節(jié),收放自如。其筆畫撇輕捺重,撇起重出輕,捺畫沉重,出波極短長,而厚即舒展。字與字之間氣脈貫通,字氣凝重,豐腴中筋健力滿,雄健中亦見清媚。結(jié)體上端莊俊麗,在嚴謹中具有開闊的氣度。展現(xiàn)了精湛深厚的技法功力和孤高不俗的審美品格,此作品是書者碑刻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王亞小楷,所書《心經(jīng)》是一件尺幅較小的豎幅小品,其尺寸縱:5.5厘米,橫:1.7厘米。全文260字。此幅作品與他以前寫的小楷手札等小品風貌略有不同。這幅作品在取法晉、唐書風基礎上,又熔入魏碑筆意。其書法端莊,結(jié)體平正、氣息內(nèi)斂。用筆勁健挺拔,點線精到、起筆橫截而下,行收提按亦方勁果斷,提勾用筆尤為爽利,具有射石沒鏃之力。整體工整勻稱,行筆遒勁舒展,轉(zhuǎn)折處亦圓渾通和,氣韻貫注而清暢,清健秀美,其運轉(zhuǎn)自如,即力透紙背。我們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以輕松自由的運行態(tài)度與嫻熟的筆墨能力來書寫。傅山云:“作小楷須用大力,柱筆著紙,如以千斤鐵杖柱地。若謂小字無須重力,可以飄忽點綴而就,便于此技說夢”。書者對傅山先生的書法理論思想能孜孜不倦的學習與研究,并在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中充分發(fā)揮。在作品中流淌著一派溫文爾雅的書卷氣息。表現(xiàn)出來了書者的強力個性和獨特風格。

  王亞近年來致力于以書法傳播國學經(jīng)典,他以行楷手書《弟子規(guī)》長卷,凡一千零八十字。他的行楷書法作品,既有楷書,又有行楷,時而還摻雜著草書,別有一番新意。唐楷以法度勝,而在王亞的楷書于法度之外又多了幾分靈動和情趣,多有行書筆意。王亞此件作品,以平穩(wěn)為主,舒性書寫,筆劃圓轉(zhuǎn)靈動,自然渾穆,氣息爽健,血脈暢達。字體大小錯落有致,輕重變化處理到位,點畫遒健飄逸,運筆流暢,灑脫自如。通篇行氣連貫,行筆疾緩相濟,有行留迭宕之勢。王亞的書法正是自己學識、修養(yǎng)、性情、志趣的體現(xiàn)。他手書的經(jīng)典《弟子規(guī)》,以行楷書寫開蒙之學,以翰墨承傳教化之德,現(xiàn)已編著出版,流布廣泛,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好評。沈鵬先生欣然題詞“學書規(guī)范,道法自然”。

  王亞行書作品,寓新意于傳統(tǒng),寄妙理于法度。他錄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明洪應明《菜根譚》一幅對聯(lián)詞句,內(nèi)容:“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云卷云舒”。其用筆圓轉(zhuǎn)流動,筆墨豐腴,結(jié)體寬博,中鋒提按頓挫,具有力度。結(jié)字長短欹正不拘,自然生動。自首至尾,落紙果斷,筆力雄強蒼勁渾厚,筆勢豪放,氣勢磅礴。書者將自已內(nèi)心的情感在筆管中表現(xiàn)出來。他所書的《秦風·無衣》詩一首行書作品,其內(nèi)容是出自《詩經(jīng)》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此幅作品,書者落墨大膽,用筆厚重遒勁,雄健超逸,筆圓墨潤,精氣飽滿。有晉、唐遺風,尤得顏體氣韻。書者故意將“王、無、㦸、與、偕、師等諸字放大,俱重墨大書,筆下似有千斤之力。同時用來能穩(wěn)壓此幅字軸的重心。又如:“子、興、矛、譚、曰”等諸字較小,筆畫稍細,但靈動有致。是書者揮毫書寫時那一剎間偶發(fā)情緒的自然流出,明顯有筆姿墨情的對比變化。字與字之間大多不相連綴,但情緒都能貫通,行距安排合理,運筆瀟灑自如,風格渾厚,有自己獨特面貌。這幅作品透射出充盈雄厚的傳統(tǒng)功力和文雅不俗的底蘊,表現(xiàn)出了一位書法藝術家的審美追求。

  王亞書唐代杜甫《秋興》八首詩十條屏巨型行書之作。其書法落筆痛快沉著,結(jié)字寬博疏靈,筆意練達飛動,自首至尾,無一懈怠,氣脈暢達而完整,筆者以高超的控御功力,使用中鋒行筆,揮毫潑墨,將杜甫《秋興》八首詩巨大篇幅文字,隨意寫出,其筆到意到,一氣呵成。給人以勢通意連之感。通觀十條屏全幅作品情緒活潑,精神煥發(fā),筆勢疏放自然,氣韻瀟灑飄逸。這樣的筆趣、字勢形成了起落迭宕的章法美,耐人品味。此乃是書者心情閑適、書興正酣時得意之作。

  王亞生活在具有數(shù)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三晉大地,地域文化熏陶造就了王亞豪邁奔放的性情,而這一性情無疑對其書法風格的形成具有相當?shù)臎Q定性作用。王亞草書,即大草,植根于晉、唐,胎息于“二王”,后尤受明末清初三晉書法大師傅山先生的影響。他對傳統(tǒng)書法經(jīng)典也能深入研悟,使他掌握了一些草書筆法的精髓,以一己之胸臆化古法于筆端,造新風于翰墨。他錄唐王維《遠元二使安西》詩與唐張繼《楓橋夜泊》七言詩草書作品,書法中鋒用筆,其線條流暢,提頓自然,轉(zhuǎn)折圓勁,挑趯挺撥,結(jié)體的長短、疏密,墨的濃淡、干濕等運用恰到好處,加之多見淡墨飛白更有清雅韻致。每幅作品通篇二十八字,整體氣息暢達而貫通,牽絲縈帶,隨意寫出,筆勢奔放,氣勢豪邁,形神兼?zhèn)。字與字之間連綿不斷,猶如古樹盤藤,龍蛇飛動,一筆而成。表現(xiàn)出了書者狂放不羈的情趣,剛健恢宏的氣概。蔡襄《自論飛草書》中云:“每落筆為飛草書,但覺煙云龍蛇,隨手運轉(zhuǎn),奔騰上下,殊可駭也。靜而觀之,神情歡欣可喜耳”。

  王亞篆書,始學秦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字政策,罷其他各國文字中不與秦文相合者,秦系文字遂成中國書體正宗。秦宰相李斯受命制定新書體,創(chuàng)造了氣息高雅、整齊端莊的小篆。其有瑯琊臺刻石和泰山刻石等。篆書皆有高古之氣,這種風氣一直沿續(xù)到現(xiàn)在。王亞在臨習小篆時,以中鋒用筆,欲追其運筆圓轉(zhuǎn)勁峭,質(zhì)樸自然。其書法勁秀圓健,結(jié)體嚴謹,筆勢流暢。

  王亞隸書,尤愛漢《曹全碑》的嚴謹剛健,《張遷碑》的古拙渾厚。故在臨寫中除求其形似外,更想表現(xiàn)它的碑味,這是王亞的一種嘗識或愿望而已。他的隸書,在用筆的起、承、轉(zhuǎn)、合上來把握細微的變化,再加上篆書元素的介入,使得他的隸書具能古樸渾厚,筆力雄健。

  王亞歷經(jīng)數(shù)十載筆墨的磨礪,對書法藝術執(zhí)著的堅守,他繼承傳統(tǒng),變則創(chuàng)新,自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nèi)各種大展,并在韓、日等國展出,先后為五臺山、藏山、金華智者寺等文物名勝風景區(qū)題寫碑刻、楹聯(lián)、匾額等。同時他還致力于以書法傳播國學文化經(jīng)典,先后出版有書法專著《大漠情思》、《孝經(jīng)》、《弟子規(guī)》等,其中行楷版《弟子規(guī)》被聯(lián)合國非政府組織第65次年會指定為專贈書籍。他在書法創(chuàng)作之外,書法理論亦建樹頗多,撰寫的學術研究論文《書法的六個基本特征》、《關于中國書法藝術屬性的思考》、《還傅山“四寧四毋”之本意》、《摭議書法藝術中的智慧及禪修》等多篇發(fā)表刊載于《中國書法》《中國書畫報》《書法導報》《大眾書法》等國家重點權威報刊,令人欽佩。特別在《還傅山“四寧四毋”之本意》一文中,他說“當傅山先生的‘四寧四毋’引發(fā)了后人的一系列誤解時,要糾其偏誤。”他便對傅山“四寧四毋”本意提出了自己不同時流的看法。他提出了“關于‘四寧四毋’的補充--‘四要四不要’觀點”,希望能對傅山先生‘四寧四毋’理論有所補益!囊牟灰,即要‘神氣’、‘逸氣’、‘靜氣’、‘雅氣’。不要‘俗氣’、‘流氣’、‘燥氣’、‘匪氣’。而雅氣、靜氣、逸氣、神氣,才是書者要真正追求的書法神韻”。王亞對有關中國書法藝術和文化禪修及禪意書法談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與理解及認識,并進行了系統(tǒng)闡釋。他對中國書法藝術屬性、對當前書法界美丑、雅俗爭論也提出過獨特而深刻的見解,希望他的這些觀點能為推動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會起到一定作用。

  王亞在繁忙公務之余,孜孜以求,銳意進取,自覺加強對中華國學與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藝術進行深入研究,持之以恒地用書法去探求藝術之美,乃是我儕值得高興并向他學習之處。他的品行亦為同道稱贊,他時刻牢記先師董壽平先生的教誨和影響,一不圖名、二不謀利,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坦蕩做人,勤勉奉事,嚴格律己,勵志修身。希望王亞能繼續(xù)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以旺盛的精力,創(chuàng)作出更多氣質(zhì)不俗,溫潤心靈,更新、更美、更精彩的書法藝術作品。(趙寶琴)

【編輯:張怡】
熱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