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11月30日電 (記者 李新鎖 范麗芳)小雪節(jié)氣已過,北方寒意漸深。在山西太原汾河景區(qū),43公里的汾河水穿城而過,白鷺、蒼鷺、黑鸛等越冬禽鳥吸引大批攝影愛好者觀鳥打卡。經過20余年的持續(xù)修復治理,“一水中分”的汾河景區(qū)已成為“重現錦繡太原城”的有機載體。
歷史上,山西太原曾以“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的美譽名列中國北方重鎮(zhèn)。
從春秋時期的晉陽城算起,汾河滋養(yǎng)了太原城2500余年。然而,作為北方資源城市,20世紀90年代末,因河道無序開發(fā)、隨意傾倒垃圾、水源枯竭等原因,汾河太原城區(qū)段一度出現斷流和水質污染的狀況。
汾水豐美奠定生態(tài)底色
30日下午,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中國新聞網、山西省委網信辦主辦的“江山如畫”網上主題宣傳活動(山西)采訪團走進太原汾河景區(qū),實地探訪太原生態(tài)、人文復興之美,追尋“錦繡太原城”古今之變。
在汾河治理三期工程晉陽橋段,遠處西山蒼?梢,數百米寬的汾河河道波光粼粼。雖然北方冬日略顯蕭瑟,但從草地、灌木、喬木延伸到城市建筑群、遠山的布景,仍能看出這座城市的生態(tài)布局。
在汾河晚渡景點,樓船造型的石舫,長28米,寬9.4米,建筑最高處離水面9.5米,船體南側建筑為卷棚頂,北側建筑為重檐卷棚頂。
在石舫南北兩側,造型各異的汾河大橋連接著城市東西,也彰顯著城市氣質。
雖然寒風凜冽,但仍不時有游人登臨石舫。一位老者說:“早就聽說修建了汾河晚渡的景點,但一直沒有機會參觀。從這里看太原西山,從北齊到隋唐,再到宋、明、清等時期的人文古建遍布!
汾河景區(qū)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經太原城區(qū)段43公里,“歷史上河寬水急、風景優(yōu)美”。
“汾河太原城區(qū)段生態(tài)保護與修復治理工程于1998年10月開工,經過20余年的持續(xù)修復治理,尤其是近10年的強力推進,2021年9月全面完成,全長43公里。”上述工作人員介紹,游客在景區(qū)內時刻能感受到“山環(huán)水抱、岸綠水清、景致協(xié)調、文脈延續(xù)、人水相親”的優(yōu)美環(huán)境。
在此之前,汾河留給太原人的印象一度是“不可親近”。
“70后”王昕生長于太原,酷愛攝影。在他的記憶中,20世紀90年代,因為采煤挖礦、傾倒工業(yè)生活垃圾,汾河經常呈現斷流、污水橫流交替出現的狀態(tài),“那時候,人們都想遠離汾河”。
上世紀末,在產業(yè)、生態(tài)倒逼之下,汾河治理被提上日程。汾河治理一期、二期、三期、四期,持續(xù)治理之下,汾河景區(qū)在生長,汾河水質漸好,水量漸豐。
如今,汾河景區(qū)綠地面積約8.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約11.5平方公里,蓄水總量約3000萬立方米,相當于兩個西湖水量,水質常年穩(wěn)定在地表Ⅲ類標準以上。
“現在,汾河景區(qū)常年有大批禽鳥棲息。一到秋冬,拍鳥、觀鳥就成了攝影人的保留節(jié)日!蓖蹶空f,天氣好的時候,景區(qū)游人密集,沿著汾河騎行成了時尚。散步、合唱、唱戲、打球,各類人群自得其樂,“太原人也樂意向外地親友推介汾河景區(qū)”。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汾河景區(qū)現有白鷺、斑嘴鴨、花鳧、翠鳥、紅燕鷗等165種鳥類棲息。汾河兩岸種植的大樹、草皮,保留的沙洲、河島,給各種水生生物、鳥類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人、水體、生物形成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境系統(tǒng)。
20年來,汾河景區(qū)先后收獲原建設部“中國人居環(huán)境最佳范例獎”;聯合國人居署“2002年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huán)境最佳范例稱號獎”;水利部“國家水利風景區(qū)”等殊榮,由此奠定這座城的生態(tài)底色。
接力修復傳承錦繡文脈
有賴于汾河景區(qū)的豐美回歸,太原城“一水中分”、山水相依的城市格局得以重現。
汾河景區(qū)管委會工作人員表示,在人口密集的市區(qū)中心,形成如此規(guī)模的綠色生態(tài)長廊,對凈化空氣、消除水體污染、調節(jié)氣溫等產生了重要作用。
對于太原城來說,汾河不僅關系生態(tài),更關乎文脈。
唐代詩人王之渙、王昌齡、王翰,從這里出發(fā),寫下了名垂千古的邊塞詩篇;金代詩人元好問由忻州赴并州(太原古稱)趕考途徑汾河,有感于大雁的忠貞熾烈,留下“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絕唱,并給太原留下“雁丘”;明末清初大家傅山先生在汾河畔的西山一帶讀書研學,留下《霜紅龕集》。
近年來,汾河景區(qū)重塑汾河晚渡、雙塔凌霄、西山疊翠等“古晉陽八景”,以此傳承城市文脈。
漫步汾河景區(qū),“桐葉封弟”雕塑昭示著“晉”的來源;白居易、元好問、羅貫中、傅山等太原文化名人及詩詞雕塑,折射著太原風華。
數百年前,明代詩人張頤在《汾河晚渡》一詩中寫下,“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的詩句。如今,太原人正在用修復的“汾河晚渡”石舫重溫歷史的溫情。
今年10月,以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為創(chuàng)意的汾河雁丘園開園,一時引得游人如織。
“雁丘園周邊山勢雄渾、水岸景色迷人,既有‘萬里層云、千山暮雪’的詞意,又有野生大雁棲息,富有詩情畫意!鼻笆龉ぷ魅藛T表示,雁丘園以“低干預、微塑造、注人文、提生境”為設計理念,建筑仿金元時期風貌,綠化以自然、野趣為主,是當前汾河兩岸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落。
對此,有評論稱“在汾河畔設景紀念,是古今通情的最佳詮釋,也是對寶貴人文精神的保有和傳承”。
實際上,太原對汾河的保護并未止步。
近年來,按照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策并舉”的綜合施治治水思路,太原同步推進礦山治理、造林綠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水資源與水生態(tài)保護恢復、土地綜合整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六大工程,努力使汾河逐步實現“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目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