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山西新聞4月3日電 在山西夏縣尉郭鄉(xiāng)陰莊村,出生于1971年的張海山,由于家境貧寒,年少的他就在磚瓦廠開啟生活之旅,此后,他又輾轉投身建筑行當,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間摸爬滾打,歷經艱辛。
2019年,命運的齒輪發(fā)生了轉向。彼時,張海山正在絳縣從事建筑工程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無意間提及絳縣溫室大棚種植草莓和櫻桃收益頗為豐厚。當他踏入那一個個溫室大棚時,眼前的景象讓他為之驚嘆。只見一壟壟草莓鮮紅欲滴,一旁的櫻桃樹亦是枝繁葉茂,繁茂的枝葉間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大棚內的管理更是井井有條,從溫度的精準調控到土壤的悉心養(yǎng)護,每一個細節(jié)都彰顯著科學種植的力量。一個大膽而富有遠見的想法在他心中悄然萌生:轉型搞特色農業(yè),為自己和鄉(xiāng)親們開辟一條全新的致富之路。
懷揣著這份堅定的信念,張海山回到陰莊村,迅速開啟了他的創(chuàng)業(yè)征程。他四處奔走,積極流轉土地,建起了一個溫室地坑棚和三個溫室暖棚。地坑棚里,他引進優(yōu)質的大櫻桃美早品種,三個暖棚則種上草莓。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0年,草莓迎來豐收的季節(jié)。經核算,每畝草莓的純收入達到3萬多元。這可觀的收益,點燃了村里人的致富希望。
張海山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他將自己精心鉆研的種植技術傳授給鄉(xiāng)親們,還積極為村里的許多人提供在家門口打工的機會。草莓和櫻桃園的日常管理繁雜而精細,從除草、施肥到采摘,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大量的人手。于是,村里的15名男女老少紛紛響應,匯聚到這片充滿希望的果園里。
60多歲的張玉娃和張月親,曾經因年事已高,覺得外出打工無人問津,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如今,在張海山的果園里,每天,她們來到果園干活,一天下來,能掙到100多元。張月親說:“沒想到我這把年紀,在家門口就能掙上錢!毕襁@樣的老人,在果園里不在少數(shù)。
在張海山的積極帶動下,秦紅順、秦紅英等一群年輕人也深受鼓舞,紛紛加入到特色農業(yè)種植的行列中,建起了地坑溫室和暖棚。從選種的精挑細選,到育苗的悉心呵護,再到日常管理的每一個細微環(huán)節(jié),張海山都耐心細致地為大家提供指導。今年,櫻桃樹迎來盛果期,預計兩畝櫻桃能產2500斤以上,純收入將超過15萬元。
如今,張海山的農場種植一片生機勃勃,在他的引領下,陰莊村的特色農業(yè)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咱不能只顧自己富,得帶著大伙一起過上好日子。”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陰莊村的鄉(xiāng)村振興鋪就了一條光明大道,讓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fā)新活力。(完)
(賈海燕 張文吉)